官方动态

新的行业资讯、新闻公告,快速了解

资讯信息

Information
大咖观点

【专栏-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毛光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路径

时间:2024-06-11文章编辑:科工云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开设“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栏,邀请专家、委员撰文,为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路径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

毛光烈

总的方法路径是,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方法论为根本遵循,并落实到以下几项主要工作之中去:因地制宜决策定位、分类指导创新体系建设与颠覆性创新、抓实全要素数字化的“奠基工程”、创新并推广好全要素的新配置模式、先立后破推进体制的深化变革。


一、因地制宜地决策定位

要因地制宜从既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出发,适时的、准确的明确传统优势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定位,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首要的课题。

从各地的经验或教训看,因地制宜决策定位要坚持问题导向,以避免决策失误。

一是要避免跟风而上、盲目决策的失误。比如人家上光伏硅片,我们亦上光伏硅片;再如看到别的地方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好,我亦跟着去上新能源汽车。

二是要避免简单化喜新厌旧的决策失误。即不能一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就一律排斥传统产业。要懂得善于利用有特色优势的传统产业,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来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新兴产业。如利用传统机床通过数控化和智能化技术创新,发展高端智能绿色装备等制造类的新兴产业;利用传统厨具、传统电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革命性创新,融入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利用传统医疗器械及运动健身器械产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创新,发展智能网联医疗器械、智能网联运动健身器械等新兴产业。

三是要避免粗线条、大而化之决策的失误。如对新能源装备产业,要懂得作以下的细分:新能源产能装备、新能源电力微电网或局域网输变电装备、储能装备、用能装备等;要懂得新能源产能装备可以进一步作水电、光电、风电、氢能、核电等细分;要懂得新能源产能装备还可以在产业链上进行组件、元器件、零配件、系统部件等进行细分,从而避免以下决策的失误:第一是“定位过大”的决策失误。如制造业可以分成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还可以分成数千个细分类。定位太大,必然导致聚焦不足,影响发展成效。第二是忽视核心零配件、关键系统部件的失误。没有聚焦并利用某种装备新兴产业链中的“短板”或“优势长板”,去发展核心智能零配件、关键智能系统部件。如像宁德时代那样聚焦动力电池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进行布局。第三是忽视中小企业的失误。如不晓得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的颠覆性创新,在做强新兴产业链与供应链中具有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要避免犯忽视新兴产业进一步升级的失误。发展新兴产业不能一劳永逸、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对初具优势的新兴产业如作为产业数字化的“数字产业化”的供给方,要继续加强系统解决问题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推动技术应用模式与商业供给模式转型与升级,走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新路。


二、要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分类指导自身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颠覆性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颠覆性创新起主导作用的、以发展新兴产业(新兴制造产业、新兴制造服务产业)为目标的先进生产力。因此,做好“推广新型研发方式、科学部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组织颠覆性创新”等三项工作,就非常重要。

一是要积极推广“研发数字化平台化+开源开放的链式生态系统创新”的新模式。要紧盯发展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新兴产业及其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精准配置创新链与创新体系,加快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编制实施好颠覆性创新计划。

二是要积极推广“专业数据库与研发云平台+数字化生产实验线(数字化实验车间、数字实验工厂)”的研发“第四范式”。每个县(市、区)都要围绕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新兴产业,强化创新要素集聚与政策集成,集中力量创建一、两个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研发“第四范式”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

三是要积极抓好新兴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强长版、创新版的颠覆性创新。既要重视发挥大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产品与装备的颠覆性创新作用,又要发挥好中小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在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中的生态性创新的作用,力求补好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短板,做长长板、锻造新板,做强做优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与产业集群。

四是要切实加快科技体制的配套变革,构建激励“快创新、多创新、好创新”的新机制。要着力解决怕担风险、“躺平”等精神疲软的问题,着力构建“先创先得、多创多得、好创优得”的激励创新的新机制,切实改变创新好坏快慢等吃大锅饭的旧机制。

五是要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创新来推进一流的创新环境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创新的行政执法体系与司法体系,健全相关问责制度与追责制度,防范不作为、乱作为,以切实加强对合作研发合同、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营造外地创新伙伴“完成了一轮合作研发还要再来参与研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


三、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推进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推广生产要素配置的新方式

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全国新型工业化大会的部署。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通过数字工厂的普及来推进生产要素的数字化,通过推广数字化制造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云平台的配置方式创新,来大幅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

一是要加快数字工厂的普及。要把打通数字工厂的生产、经营、管理数据体系的闭环,作为数字工厂建设的底线与下限,切实提高工厂数字化转型的绩效。要利用工厂老旧设备更新的政策,提升数字工厂建设的水平。要重视讲求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投资与产出效益,引导数字工程供应商创新商业模式,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提高效益。

二是加快新兴产业链的发展,推动“三个做强”的落地。做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做强新兴生产性服务链、做强装备售后新兴工程产业与新兴服务产业链。如高铁装备的制造业,及由此带动的高铁制造服务业,高铁装备售后的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产业、高铁公司的运营服务业及运维业,所产生的全链条经济与社会价值,是高铁装备制造兴起之初难以想象的!我们要看到两点:一、如果没有高铁装备制造产业链的突破与做强,后面两个做强就不可能发生;二、我们只追求第一个做强,忽视后两个做强,那就太吃亏、太遗憾了。这就是我们要重视做强企业、做强区域经济的新模式。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过上述的“三个做强”,既可以做强国内国际一流的大企业,又可以做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因为通过上述“三个做强”,就可以做强占大企业的90%以上的营收与利润,就可以做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更优质、更绿色的GDP。

三是要积极发挥各类云平台在优化生产全要素配置、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积极开发系统解决问题的工厂云平台、细分工业行业云平台、切合本地区具有特色优势的新兴产业的数字化制造产业链云平台、数字化制造供应链的云平台、制造装备售后服务的云平台及园区云平台等各类云平台。

四是要进一步推进数字产业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根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要积极引导数字产业化作为制造业数字化供给商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在工厂数字化转型上,加强系统解决问题的生态系统创新与颠覆性创新,进一步加快向工业系统解决问题数字工程总包商、云平台服务总包商、第三方监理服务总包商转型,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作贡献。


四、要统筹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体系 新体制的创建,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省份建设

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处于深入发展之中,正在进一步推动着教育、人才、科技、企业、技术市场及行政司法管理等体制的全面变革。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并抓好党的二十大关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部署的贯彻落实。

一是要着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融通的变革,着力扩大专业研究生的招收与使用。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从2012年的65万人,扩大到2023年的130万人。这是我国从人口红利战略向人才红利战略转变发展的需要,亦是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各县(市、区)与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既扩大专业硕士及博士生“读研”的“进口”,积极推荐在企业工作的本科及专业高等职校毕业生等骨干参与报考专业研究生;同时又要出台政策,加强引导,鼓励大中小企业积极接收已毕业的专业研究生,扩大其“出口”,把畅通大学专业研究生“进口”与“出口”的小循环与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社会大循环对接起来,以实现可持续的、互相促进的“双循环”。要因势利导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人才互通互联的渠道,构建产学研用人才的引、育、用新渠道新网络,打破中小企业找高校研发团队的渠道障碍、信息不对称障碍、体制障碍等“大院高墙”。

二是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变革的机遇,加快提高劳动者、科研人员、管理者的数字化智能化科技素养。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大面积“扫除科盲”的意义,可能并不亚于解放初“扫除文盲”。要像义乌市当年筹办杭大分校那样,充分利用高校新科技专业的教育资源,解决企业与县(市、区)一线数字化素质教育缺少师资的难题,来加强“三支队伍”的教育培养与建设。

三是要积极推进科教融汇的变革,提升企业一线的研发能力与水平。科教融汇是指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的融汇。要倡导大学把研究生院与研究院(以下简称“两院”)办到与其相关的研发生产第一线的地区去!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已经在新昌办“两院”十多年,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探索。据悉,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每年招收研究生已达4000多名,且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比重在不断提高。上述每个大学的专业研究生每年需要研究课题3000~4000个。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缺中小型的研发课题、缺研发经费、缺研发条件等难题,加强与研究生导师带领的研究生团队的合作研发,构建长期的合作研发关系。总而言之,要立足于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借助于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制的变革,积极构建企业人才的引育体系与稳定的合作研发体系。

四是深化人才引、育、用合作体制及激励机制的变革。当前,各县(市、区)、企业、高校“两院”等各方要找准这方面体制改革合作的“切入口”与“撬动点”。对于这方面的改革,要联合组建试点领导机构,明确试点方案与计划,坚持问题导向与绩效导向,坚持合作共赢,明确试点改革的任务与责任清单,明确推进路径与时间节点,通过“关键一招”的试点来撬动各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打开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五、要统筹改革、发展、稳定与安全

一是要统筹颠覆性创新与市场变化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的力度、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的强度、深化改革带来的社会承受程度。要未雨绸缪,切实提高统筹领导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与综合安全的保障能力,既敢于抓住机遇不错失良机,又不因缺乏相应的对策举措影响稳定。

二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变革新形势下,还要提高数据安全、网络与平台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各方面安全的保障能力,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确保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顺利进行。